农村孩子选考古专业被劝退,那些清北毕业的寒门学子命运怎样了?
从农村学生选择北大考古专业被劝退,到清北硕博扎堆去街道办事处;从月入8万,但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中产妈妈,到高考分数超过一本分数线100多分,却不敢计算学费的寒门孩子,这个世界如此魔幻。
文、编 | Coral
昨天,一个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话题再度登上热搜。
话题内容是这样的:如何看待高考703分的天津考生,最终选择南开大学化学系。话题的争议点在于,如此高的分数明明可以报考清北这样排名更靠前的学校,该考生为何选择南开。
让人意外的是,考生本人亲自在该话题下做出了解答,并得到了2万多网友的认同和点赞。
我们从他的回答里可以看到,该考生的思路清晰,目标亦明确。因为他喜欢化学系,报考清北可能会被调剂到其它专业,而南开的化学系专业在全国排名是前四。
他的同学也站出来为他发声,说他是天津市市级优秀学生,“他钻研化学的同时,亦热衷诗词歌赋,对楚辞有着精深的研究,还通晓罗马史。我支持他的选择。”
可见,该考生选择南开化学系,确实是经过考量后的理智抉择。
我翻看了一圈评论,大家在这件事情上几乎很有默契地达成共识:认同该天津考生的选择,并认为专业比学校排名更为重要。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来前不久湖南考生钟芳荣选择北大考古专业,却被网友质疑和劝退的新闻。
“劝退者”认为钟芳荣应该选择一个更利于就业,并更有前途的热门专业。当然,这种功利的评论声很快被政治正确的声音所批判和淹没。
这些政治正确的声音极为正能量,它们认为钟芳荣应该坚守自己内心的热爱,应该有人为考古学这样的冷门专业贡献力量。她的偶像樊锦诗也写信祝福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来好好念书。”
故事至此,似乎迎来了圆满且美好的结局,女孩的坚守打败了那些俗气,以金钱为导向的浅薄之人。
但是,对比这两则新闻,同样是专业选择,前者天津考生为何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但钟芳荣却经历了如此泾渭分明的两极化声音?
农村女孩、家境不好、留守经历,这是钟芳荣背负的标签。倘若今天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的并不是钟芳荣,而是一个家境殷实、衣食无忧的同学,我想,劝退者的声音也许不会如此强烈。
而那些劝退的声音或许听起来功利、现实,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或许也是苦口良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由于资源、人脉的缺乏,亦没有殷实的家庭兜底,代表着试错的代价更高。
考上清北的寒门学子怎么样了?
两天前,《冰点周刊》发布了一篇报道,报道采访了几位和钟芳荣有过类似经历的寒门学子,追溯了这些高考佼佼者后来的命运,内容让人看得沉痛。
当谈及钟芳荣的专业选择时,他们的说法很为扎心。他们认为是农村孩子自身的格局和眼界局限了自己的选择。
一个名叫刘勇的北大毕业生说,“农村孩子可能缺少见识,没有广泛兴趣,所以选择冷门专业。你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金融,怎么会有兴趣?”
刘勇是在2016年报考北大物理专业的,当时他也为自己的选择感到热血,但读了大学后才发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如果做研究一辈子也买不起北京的房,没有资本的要选热门专业。”
还有一个名叫潘军的同学,他和钟芳荣毕业于同一所高中,他说从钟芳荣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年他考上北大也被聚光灯包围,18岁面对媒体采访时,他说要励志做科研,偶像是钱学森。
但研究生毕业后,潘军远离了当初的志向,离开了实验室,转行成为了一名选调员。放弃科研是出于对未来的担忧,“继续做研究,出国深造七八年,回国也很难找到教职。进985和211也很难。”
由于前来采访的记者过多,钟芳荣一度闭门不出,手机设置为飞行模式。在钟芳荣把自己“包裹”起来后,潘军特意去钟芳荣家中拜访,做为过来人,他并没有说服学妹换专业,而是建议她修双学位,给自己留退路。
“让她学金融也不现实,从商需要人脉,农村孩子没有家庭支持,会很难。”
寒门学子考上清北本就不容易,但这一切还只是考验的开始。
还记得前几年的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吗?他的一句话被媒体广为流传。
“我觉得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我是普通家庭长大的,但是衣食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
我们有理由相信,如今的清北校园正被家境优越的富人或者高知家庭的孩子所“占领”,而那些凭借着自身的勤勉和智商,幸运拿到清北大门入场卷的寒门学子,他们步入校园的那一刻,面临的则是来自同班城市同学各方面的"碾压和暴击”。
在《冰点周刊》的那篇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寒门学子流露出的形形色色的胆怯和自卑。
“外国老师来访问,有师兄会主动向导师提出来去接待,我没有这种交际意识,我都想不到要这样做。”
“北京同学总是成为项目负责人,关注我没有听说过的地理经三竞赛,总是有一帮国际朋友。”
“在做项目讨论时,大城市同学想得更全面,更深入。视野差距决定了思维认知。”
“班上同学都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有大一就在为出国做准备,直到大四,我才考虑未来的路怎么走。”
... ...
视野格局、交际沟通能力、对职业的规划等等,这些“无形资产”决定着学生未来的命运,而从某种程度上,这些“无形资产”又由原生家庭决定。
前几天,江苏卫视采访了学霸女孩王宝丽。王宝丽今年高考考了583分,比当地一本分数线高出了132分。但是在记者采访她时,她眼神流露出难堪和尴尬,“大学学费到现在还不敢算”,因为全家一年的收入只能挣三四千元。
纵然,这个社会的政策正不断完善,王宝丽可以通过助学贷款乃至好心人的帮助,最终凑齐学费,走出大山,进入理想大学。但是然后呢?她的未来真的就会迎来所谓的寒窗苦读后的苦尽甘来吗?
一位名叫黄灯的广东某二本学校的老师,在教学10多年的时间里,在目睹、观察了一代学生在时代洪流下的漂浮和命运后,她不禁写文感叹说,个体出路和家庭情况密不可分,学生的去向,越来越受制于个体背后掌握的资源。
她的四千多名学生中,那些家境不错的孩子,父母早就给她安排好了出路。毕业后,他们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父母买好的房子中结婚生子,无忧无虑。“但底层家庭的孩子,在各类被叙述为个体命运的话语中,独自承受生活的考验,漂泊不定,是这个群体的真实生存。”
是啊,试想想,“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你20年的寒窗苦读就能赶上来?”这句话虽然充满悲观,但诚然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是人才浪费还是步步为营?
做国际教育自媒体以来,我听闻或者亲眼见证了这个圈子的疯狂和魔幻。
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海淀妈妈月薪8万撑不过孩子一个暑假;孩子6岁开始读英文版《哈利波特》... ...
在这个圈子里,竞争是从幼儿园开始的,从兴趣班到升学,从就业到择偶。功力、竞争、焦虑是这个圈层的主题词。
一位孩子在上国际学校的顺义妈妈说,“他的那些同学,周末不是在马术、冰球等训练场就是在去各种比赛的路上,有些同学还会在暑假去非洲做社工,参与保护非洲野生动物,参加各种我叫不上名的夏令营或冬令营。”
某教育自媒体博主在与几位海淀家长吃完饭后发文感叹说,“和海淀家长聊天不仅烧脑,连智商都受到了全面碾压。”
“前一秒,他们还在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君士坦丁堡,不知道谁把话题一转,就开始聊去年诺贝尔奖得主的最新研究成果了。上一秒还在说切尔诺贝利的失败,下一秒就扯到黑格尔和亚当斯密上去了...没有他们不懂的,没有他们不感兴趣的,这些海淀老父老母,个个都是饱学之士。”
而在谈到子女话题时,当中一位海淀爸爸笑着说:“我们清华材料系的传统,孩子上小学前一定要明白核聚变原理。”
这样被钱、资源、高知父母“供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能不优秀吗?眼界格局能不高吗?用我身边朋友的话来讲,“这些在精细化教育下成长出来的中产阶层孩子,未来将是各个行业的翘楚和领袖。”
王中磊的儿子在节目中,英文熟练
和其他圈子一样,在牛娃和藤校爸妈的荣光下,这个圈子同样隐藏着一条大家心照不宣的鄙视链。
在兴趣班上,学马术的看不起学冰球的,学冰球的看不起学击剑的,击剑的看不起学网球的,钢琴甚至到了鄙视链的最底端。
在升学系统里,绕过高考,走国际化路线中产阶层孩子们,冲刺目标是全球Top10,美硕的看不起英硕的,英硕的看不起法国德国的。
到了就业,更有国内某金融公司专门只招海归。原因是海归家境殷实,这些刚毕业的学生为了完成业绩,会找身边的亲朋好友买金融产品。
在婚恋市场上,有女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表明,哪怕出国读一年书,也可以帮助她删选出更优质的男朋友。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也比你更富有野心,这就是血淋淋的真实。想要生活得更好,想要下一代生活得更好,阶级滑落那是不被容忍和允许的,最好能够在30岁或者40岁实现财富自由,然后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是他们奋斗的目标。
最近,还有另外一起新闻,同样魔幻。
在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份招聘公示名单中,48个岗位清一色全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其中有8个岗位属于最基层的街道办事处。
新闻爆出后,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有人质问,“究竟这些岗位需要什么特殊的高级技能,以至于非清华北大研究生不可?”
还有人觉得这是大材小用,是清北毕业生的堕落。因为街道办事处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服务基层,只要一个人待人接物比较得体、做事比较踏实,甚至中专毕业生都可以做。
但如果你真以为这只是“大材小用”或者清北毕业生的“堕落”或者甘于平庸,未免太傻太天真。
我们不妨先看看余杭区给出的待遇:政府中级雇员年薪博研约38万元,硕研约35万元。这还不包括生活安家补贴、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购房补贴等方面的其他福利。此外,“清北研究生来街道办,很可能两三年后就可以升为正科级,三五年之后就可以升为副处级。这是一条非常明显的仕途捷径。”
稳定、收入高、晋升渠道畅通,这笔账怎么算,都是“稳赚不赔”。
看明白了没有,当你作为局外人义愤填膺地愤慨于清北毕业生没有远大理想追求,而是追求安稳的“一纸编制”时,这些清北学子正“步步为营”般地搭建自己的未来蓝图,背后都是算盘,个个都是人精。
北大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名言,他说北大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我曾经从北大这样的重点大学的教育,反观为北大输送人才的重点中学教育,有一个让我出一身冷汗的发现:我们正在培养“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 “绝对”,是指一己的利益成为他们一切言行的唯一驱动力,为他人、社会所做的一切,都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是指他们有很高的智商、教养,所做的一切在表面上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同时,他们又惊人的“世故老成”,经常作出“忠诚”的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最善于利用体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
一边是月入八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的顺义妈妈,一边是高考超出一本分数线100多分,却不敢计算学费的农村孩子。
一边是“步步为营”的,顶尖高等学府毕业后往街道办事处“扎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一边是进入大学后开始自卑迷茫、毕业后四处漂泊,一辈子都在大城市买不起房的寒门学子。
不觉得讽刺和魔幻吗?
而那些公然只招收清北毕业生的有关部门,这种堂而皇之的就业歧视,更是将弱势群体排除在外,是对穷人、农村孩子、弱势群体的二次碾压。清北毕业生是国之重器,他们明明更有能力去为弱势群体创造蛋糕,而不是与他们分蛋糕。
图片来自《看理想》
结语
行文至此,我想声明一点,我的意图并不是否定寒门努力的意义和价值。毕竟,还有部分寒门学子确实通过自己的刻苦求学、努力上进,幸运地在城市站稳脚跟。当然,光有刻苦、努力这些特质还远远不足够,细看这些幸运者,我们往往会在他们身上发现某些共同特质,譬如观察能力强、善于交际沟通、善于整合资源等等。
最后,我想告诉王宝丽,乃至所有出生寒微的学子,即便寒门改变命运越来越困难,但是依旧要努力读书,上越好的大学越好。有了知识和好的大学“托底”,未来才会有多一点的选择性。此外,我还想告诉钟芳荣,不要自卑,也不要死读书,要多了解这个社会,多跟人打交道。越快规划未来越好。
教育已然折叠,唯有拼尽全力。
希望你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能够热爱它。
往期精选
在北大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她是韩国著名小学的校长,在女儿崩溃自残后,她做了什么?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北大观察:厌学、自杀、抑郁…是什么毁掉了我们的孩子?
每5个学生就有1个想过自杀,到底是谁把孩子们推向深渊?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